從Citywalk(城市漫步)到Citybus(乘公交車游覽城市),從“打卡”網紅地到“反向旅游”,從探索城市角落到“爆改”城市設施……年輕人的城市生活,總有新的潮流趨勢誕生。
今年8月23日至9月1日,第二屆小紅書馬路生活節在上海舉行。活動期間發布的《2024青年城市文化創造趨勢報告》基于社交平臺大數據,提煉出青年人創造城市文化的四大趨勢:發現角落風景,創造城市新景點;爆改日常設施,創造城市新玩法;挖掘在地性,創造城市新性格;獲取微身份,創造城市新社交。
而城市的名片,不再僅僅是地標建筑、美食特產、傳統習俗,如今還有充滿活力和創造力的青年文化活動以及青年生活方式。
城市文化00后最愿意主動了解
數據顯示,00后是最愿意主動了解城市文化的人群,95后則是分享城市文化的主力軍。年輕人的創造力,為城市文化注入了新的可能性,塑造了不同的城市性格。
報告顯示,北京是“公園20分鐘效應”最明顯的城市。受益于花園城市的建設與推進,全市已有超六成公園與街區實現不同程度的融合。利用閑暇時間到附近的公園、綠地走一走,能帶來一整天的好心情。
上海是最喜歡“遛遛”的城市,用腳步解鎖新地圖、發現角落風景,是上海年輕人的曠野時刻;成都是“班味”最淡的城市,人們熱衷于探尋“慢生活”:逛社區小店、過松弛周末、隨地大小躺、下班后看Live(現場演出),巴適得很。
長沙是“濃人”最多的城市,喧鬧一整晚的“夜生活”因“長沙人不用睡覺”的“靈魂拷問”而另類出圈;廣州則是最懂“反向生活”的城市:比起國際大都市,這里的人更愛株洲、柳州和汕頭,選擇3.5分美食、性價比小店是廣州年輕人的生活哲學。
這些新的城市魅力,又吸引了其他城市的年輕人。例如,北京人最感興趣的國內城市有秦皇島、烏蘭察布、威海、大同、大連等,都是特色明顯的城市。
發現角落風景創造城市新景點
再日常的事物,在特定時間、光線、季節、場景下,都會呈現出新的風景。
年輕人分享的日常中,有人在城市綠植中看到“莫奈花園”,有人在積水的倒影中看到“天空之城”,還有人在北京地壇的一堵墻上看到了“海”……
讓自己慢下來,是年輕人創造城市角落風景的方式。Citywalk在經歷2023年的爆火之后,2024年熱度不減的同時,還衍生出了Citybus、Cityride(城市騎行)等趨勢,兩者在社交平臺上的搜索量同比去年分別暴漲了300倍和500倍。公交、騎行等弱化了交通出行屬性,這些交通工具是相對低效的,但它們“閑庭信步”的屬性激發了發現城市的趣味。
數據顯示,人們最愛分享角落風景的Top城市中,北京位列第一。除了一線及新一線城市,河南城市平頂山也進入榜單,位列第七。
爆改日常設施創造城市新玩法
不出城市也能隨時隨地戶外,室內場所則變成城市會客廳。在“爆改”熱潮下,年輕人在尋常的城市設施里,玩出新花樣。圖書館是閱讀的地方,也是尋寶的場所;酒吧里能消遣,也可以聽學術講座:年輕人賦予了它們常規功能以外的使用價值。
能和重復、焦慮、內耗對抗的,是創造性地使用城市設施,實現去班味的目的。公園原是市民休憩的公共場所,年輕人之間流行的“公園20分鐘效應”,則讓它變成了職場能量快充的場景;周末不住家,在設施齊全的酒店開房放松——原地度假弱化了城市酒店的住宿功能,多了度假村的價值;一個人在KTV里“閉關修煉”,再有難度的歌也能拿下,唱K也提供了自我療愈的功能。
城市自然景觀除了觀賞,也被年輕人創造出新的用法。亮馬河是北京的河道之一,被年輕人爆改為玩槳板、皮劃艇等水上運動的場景,北京也是全國最關注皮劃艇的城市。水下成為另類的“心理醫生”,許多城市萌生出了“城市海洋療法”,年輕人通過潛水感受水下世界的靜謐與治愈。
挖掘在地性創造城市新性格
在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上,年輕人正在關注城市的在地性。
今年,博物館和文化游的熱度持續上升,一方面得益于博物館展覽品質提升;另一方面,年輕人通過創造力為博物館文物賦予新面貌,比如設計出頻頻出圈的文物表情包。從今年年初至8月,博物館相關話題在小紅書上的曝光量高達265億,相當于全國博物館一年接待人次的20倍;超過133萬的網友,累計發布了269萬篇博物館相關的筆記。
馬路通往城市的角落風景,也通往在地性,由此還誕生出“聽勸式旅游”“菜市場漫游”等。以上海網友為例,他們在搜索“馬路”時,高頻出現的關聯詞匯,是本幫菜、書店、動遷、酒吧、咖啡、Citywalk、拍照、書店等。
對所在城市在地性的關照,也延展到了其他城市。四、五線小城市正在成為新的旅游目的地,旅游動機從簡單的人少,轉變為更主動地探索寶藏小城的在地特質:以吃為第一目的,挖掘本地特色美食;以松弛感為核心追求,挖掘本地的自然環境;探尋國風小城,實地感知傳統古建筑。
獲取微身份創造城市新社交
“出門在外,身份是自己給的”,網絡熱梗映射進現實。年輕人給自己創造了諸多“微身份”,每一個代表了自己某個切面,創造出一種無負擔的城市新關系。
背包掛件、帆布袋文案成為年輕人表達自己微身份的方式之一,話題“包包掛件”閱讀量高達5.7億,除了玩偶、角色徽章等興趣愛好,也有自我調侃的“熱心市民”“ENTP”等身份掛牌。
數據顯示,話題“酒鬼地圖”閱讀量達到了2500萬,“MBTI”累計話題閱讀量高達31億,“搭子”成為2023年年度詞匯。“Con(指concert,音樂會的縮寫)人”相關筆記發布量同比去年7月上漲超過一倍,音樂演出相關月活創作者數上漲50%。
大眾會務集團24小時服務熱線:0531-83197678 13325136177
發布日期:2024-08-29 08:54:20
從Citywalk(城市漫步)到Citybus(乘公交車游覽城市),從“打卡”網紅地到“反向旅游”,從探索城市角落到“爆改”城市設施……年輕人的城市生活,總有新的潮流趨勢誕生。
今年8月23日至9月1日,第二屆小紅書馬路生活節在上海舉行。活動期間發布的《2024青年城市文化創造趨勢報告》基于社交平臺大數據,提煉出青年人創造城市文化的四大趨勢:發現角落風景,創造城市新景點;爆改日常設施,創造城市新玩法;挖掘在地性,創造城市新性格;獲取微身份,創造城市新社交。
而城市的名片,不再僅僅是地標建筑、美食特產、傳統習俗,如今還有充滿活力和創造力的青年文化活動以及青年生活方式。
城市文化00后最愿意主動了解
數據顯示,00后是最愿意主動了解城市文化的人群,95后則是分享城市文化的主力軍。年輕人的創造力,為城市文化注入了新的可能性,塑造了不同的城市性格。
報告顯示,北京是“公園20分鐘效應”最明顯的城市。受益于花園城市的建設與推進,全市已有超六成公園與街區實現不同程度的融合。利用閑暇時間到附近的公園、綠地走一走,能帶來一整天的好心情。
上海是最喜歡“遛遛”的城市,用腳步解鎖新地圖、發現角落風景,是上海年輕人的曠野時刻;成都是“班味”最淡的城市,人們熱衷于探尋“慢生活”:逛社區小店、過松弛周末、隨地大小躺、下班后看Live(現場演出),巴適得很。
長沙是“濃人”最多的城市,喧鬧一整晚的“夜生活”因“長沙人不用睡覺”的“靈魂拷問”而另類出圈;廣州則是最懂“反向生活”的城市:比起國際大都市,這里的人更愛株洲、柳州和汕頭,選擇3.5分美食、性價比小店是廣州年輕人的生活哲學。
這些新的城市魅力,又吸引了其他城市的年輕人。例如,北京人最感興趣的國內城市有秦皇島、烏蘭察布、威海、大同、大連等,都是特色明顯的城市。
發現角落風景創造城市新景點
再日常的事物,在特定時間、光線、季節、場景下,都會呈現出新的風景。
年輕人分享的日常中,有人在城市綠植中看到“莫奈花園”,有人在積水的倒影中看到“天空之城”,還有人在北京地壇的一堵墻上看到了“海”……
讓自己慢下來,是年輕人創造城市角落風景的方式。Citywalk在經歷2023年的爆火之后,2024年熱度不減的同時,還衍生出了Citybus、Cityride(城市騎行)等趨勢,兩者在社交平臺上的搜索量同比去年分別暴漲了300倍和500倍。公交、騎行等弱化了交通出行屬性,這些交通工具是相對低效的,但它們“閑庭信步”的屬性激發了發現城市的趣味。
數據顯示,人們最愛分享角落風景的Top城市中,北京位列第一。除了一線及新一線城市,河南城市平頂山也進入榜單,位列第七。
爆改日常設施創造城市新玩法
不出城市也能隨時隨地戶外,室內場所則變成城市會客廳。在“爆改”熱潮下,年輕人在尋常的城市設施里,玩出新花樣。圖書館是閱讀的地方,也是尋寶的場所;酒吧里能消遣,也可以聽學術講座:年輕人賦予了它們常規功能以外的使用價值。
能和重復、焦慮、內耗對抗的,是創造性地使用城市設施,實現去班味的目的。公園原是市民休憩的公共場所,年輕人之間流行的“公園20分鐘效應”,則讓它變成了職場能量快充的場景;周末不住家,在設施齊全的酒店開房放松——原地度假弱化了城市酒店的住宿功能,多了度假村的價值;一個人在KTV里“閉關修煉”,再有難度的歌也能拿下,唱K也提供了自我療愈的功能。
城市自然景觀除了觀賞,也被年輕人創造出新的用法。亮馬河是北京的河道之一,被年輕人爆改為玩槳板、皮劃艇等水上運動的場景,北京也是全國最關注皮劃艇的城市。水下成為另類的“心理醫生”,許多城市萌生出了“城市海洋療法”,年輕人通過潛水感受水下世界的靜謐與治愈。
挖掘在地性創造城市新性格
在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上,年輕人正在關注城市的在地性。
今年,博物館和文化游的熱度持續上升,一方面得益于博物館展覽品質提升;另一方面,年輕人通過創造力為博物館文物賦予新面貌,比如設計出頻頻出圈的文物表情包。從今年年初至8月,博物館相關話題在小紅書上的曝光量高達265億,相當于全國博物館一年接待人次的20倍;超過133萬的網友,累計發布了269萬篇博物館相關的筆記。
馬路通往城市的角落風景,也通往在地性,由此還誕生出“聽勸式旅游”“菜市場漫游”等。以上海網友為例,他們在搜索“馬路”時,高頻出現的關聯詞匯,是本幫菜、書店、動遷、酒吧、咖啡、Citywalk、拍照、書店等。
對所在城市在地性的關照,也延展到了其他城市。四、五線小城市正在成為新的旅游目的地,旅游動機從簡單的人少,轉變為更主動地探索寶藏小城的在地特質:以吃為第一目的,挖掘本地特色美食;以松弛感為核心追求,挖掘本地的自然環境;探尋國風小城,實地感知傳統古建筑。
獲取微身份創造城市新社交
“出門在外,身份是自己給的”,網絡熱梗映射進現實。年輕人給自己創造了諸多“微身份”,每一個代表了自己某個切面,創造出一種無負擔的城市新關系。
背包掛件、帆布袋文案成為年輕人表達自己微身份的方式之一,話題“包包掛件”閱讀量高達5.7億,除了玩偶、角色徽章等興趣愛好,也有自我調侃的“熱心市民”“ENTP”等身份掛牌。
數據顯示,話題“酒鬼地圖”閱讀量達到了2500萬,“MBTI”累計話題閱讀量高達31億,“搭子”成為2023年年度詞匯。“Con(指concert,音樂會的縮寫)人”相關筆記發布量同比去年7月上漲超過一倍,音樂演出相關月活創作者數上漲50%。
大眾會務集團24小時服務熱線:0531-83197678 13325136177